文博快讯

寻根天马故里 共话少年精神 ——“十八少年下凉州·与叶舟同行”大型文学寻根之旅文学对话活动侧记(来源:武威日报)

发布时间:2023-04-21   来源:武威日报   

凉州,是一个曾经激发沙场将士铁血豪情的名字、一个曾为华夏文明注入新鲜血脉的名字。

凉州,是“弯弯月出挂城头,城头月出照凉州”,是“醉听古来横吹曲,雄心一片在西凉”,还是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。”

千百年前,王之涣、王维、岑参、高适等诗人将眼中凉州,吟唱给未曾谋面的世人听。

千百年后,来自北大、复旦、人大等高校的18位文学博士与作家叶舟一起走进凉州、对话凉州、寻根凉州。

传承与发展,寻根与逐梦,是不变的主题和追求。4月18日下午,“十八少年下凉州·与叶舟同行”大型文学寻根之旅文学对话活动在武威文庙举行。

以文学之名踏上寻根之旅,“十八少年”带着无数个疑问与期待而来,打量和审视印象中的古城凉州,走进醇厚悠长的凉州文化中去,一切都有了清晰的答案。

今年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10周年,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,著名作家叶舟继长篇巨著《敦煌本纪》之后,历时四年创作的又一部聚焦河西走廊文化、历史、人物的雄浑史诗《凉州十八拍》进入大众视野。

《凉州十八拍》中,叶舟以刺绣般的写作手法、卓然的想象力和典雅古朴的文学语言,聚焦河西走廊历史、文化、地理、人物,生动细腻地描摹了祁连山下这一块块绿洲之上的生命故事,塑造了一群血气方刚的凉州少年形象,书写了一种生机勃发的少年精神。

“如果说,写作是一种宿命的话,那么河西走廊就是我的文学版图之一,也是我的文学故乡,我的长篇小说《敦煌本纪》和此次发布的《凉州十八拍》就发生在这里。这是光荣,更是使命。”叶舟在谈及自己的写作时表示,凉州对他的影响、对他想象力的触发可能来得更为深远,因为他的祖先们都埋在这片土地上,一旦写起凉州,他就会更有一种想象力的飞升。

活动中,与会嘉宾对《凉州十八拍》的文学成就、文学价值、时代意义进行了深入对话和广泛交流,对作品进行多角度阐释解读,吸引广大读者和网友的目光再次聚焦河西走廊。

“武威的绝美风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,然而最让我震撼的仍然是那些雄奇粗犷的自然风光,身处其中的我仿佛穿越到了叶舟老师笔下的小说世界,对小说中的人物也有了许多新的理解。河西走廊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凉州大地亦承载着抵御困厄、直面真相的勇气,我将认真收藏和继续体悟这份壮丽。”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刘昀赫说。

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我想正是得益于凉州这方浑厚、壮阔的水土,才孕育了凉州人豪迈正直的品行。浏览凉州这些天,我每时每刻都在惊叹凉州这片大地的壮美。”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张智谦说。

少年,是叶舟创作中的一个词根,深植于他的文学辞典里。

谈到《凉州十八拍》中热血滚烫的少年,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张云鹤表示,此次凉州之行印象最深刻的是这片地域之上这些成长起来的少年们,他们在这样一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下,创造出可以激发人类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主义。通过实地地理考察,深刻感受到在这片地域文化上成长起来的独特文化信仰,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文化之根在这儿的深刻。

一场文学对话,让与会嘉宾沉浸其中:“历史留给凉州丰厚的财富。”“凉州经得起不断阐释和解读,这里对于作家来说是创作的‘宝库’。”

一次心灵碰撞,带来启迪与深思:我们期待作家诗人们在武威山水、凉州文化中有所收获,写出有品质、有文采、有激情、有深度的作品,将武威故事传播得更远,为凉州文化在新时代续写创新鼓与呼。